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色吧影院,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,久久久国产99久久国产久一,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∝

?
投資 干貨 消費 評論 學院 滾動
風投 科技 創(chuàng)業(yè) 業(yè)內(nèi) 要聞
一位老師的深度分析: 憑細心與重復掙高分, 學生付出的代價是什么?
發(fā)布日期: 2023-07-30 20:47:30 來源: 騰訊網(wǎng)

最近,北京2023年各區(qū)的中考成績“蘑菇云”分布圖,被廣泛傳播。

我們來看幾張教育競爭比較激烈的各區(qū)成績分布圖。


(資料圖片)

第一張,朝陽區(qū)中考成績分布圖:滿分660的中考,50%的學生成績在609分及以上,距離Top10%僅相差30分。

北京朝陽區(qū)2023年中考成績分布圖

下面,海淀區(qū)的中考成績分布圖,50%以上孩子的成績在611分及以上,距離Top10%相差28分。

北京朝陽區(qū)2023年中考成績分布圖

再來,看東城區(qū)的成績分布圖,也是在頂部集中了許多成績相差不多的學生,超出普高錄取線好多。

北京東城區(qū)2023年中考成績分布圖

不止這幾個區(qū),其他區(qū)也是如此。

北京中考成績呈現(xiàn)出恐怖的蘑菇云分布,也就是說大多數(shù)學生的成績集中在頂部,而且相差非常的小,在頂部形成一個巨大的蘑菇狀。

上海情況也多少相似,分數(shù)都很高,而且要接近滿分才能進重點。2023年上海中考滿分750分,而各重點中學的錄取分數(shù)接近700分。

上海市重點中學錄取分;來源:G大成長論

中考分數(shù)拉不開距離這個情況,從去年開始即是如此,造成的結果是:以往能進人大附中的成績,現(xiàn)在只能進個普通高中。

為什么分數(shù)拉不開?很多人分析是雙減后中考題目的難度降低了。

如果按照這個趨勢,考題難度不夠,考生主要拼的就是細心、耐心,而非智商和學習能力。

考細心、拼耐心,為什么不好?有位老師說得很到位:

著眼于細心的競爭,只會鍛煉孩子的細心,鍛煉的方法恐怕就是無休止地狂刷內(nèi)容簡單的題目,形成肌肉記憶,其結果就是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瞻前顧后,只固守已經(jīng)學到的東西,生怕有任何閃失,而對未知的探尋不再有勇氣和信心。這對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力將是巨大的打擊。-?楊昇

簡而言之,這會導致更加強烈的內(nèi)卷:為了一兩分的差別,把初中,甚至小學的時間都搭進去刷題、避免粗心與錯誤。這么做,想想都讓人窒息。

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幾年前的深度文章,作者是一位高中老師;文章中專門剖析了追求高分給學生帶來的“惡果”,結合當前的情況,感覺仍然是很有警示作用。

不如一起讀讀,引導孩子在漫長的求學階段,做正確的事。

本文由郭山老師(公眾號:隱蔽的歷史)授權小花生發(fā)布

當所有學生的分數(shù)都日益趨近滿分時,

分數(shù)本身陷入了日益嚴重的“通貨膨脹” ...

1

分數(shù)的“通貨膨脹”

一段對話:

小明的爸爸:老師,小明這次考試考了多少分?

小明的老師:語文93分,數(shù)學95分。

小明的爸爸:那很不錯啊,比我上學時強多了,謝謝老師。

小明的老師:家長啊,小明這個成績在班上是倒數(shù)第二名了。咱班雙百分有一多半呢。

小明的爸爸:啊……¥#@……。

小明的老師:小明挺聰明的,就是有些貪玩,這個成績已經(jīng)拖咱班后腿了,請家長多督促他學習,多做題。好嗎?

小明的爸爸:呃,好的。給老師添麻煩了,我們一定改正,一定改正。

于是,相對于上學期,小明本學期的周末作業(yè)同比增長了50%,補課時間同比增加了50%,娛樂時間同比減少了80%,同時,小明家的教育開支增加了40%,全家的“爭吵指數(shù)”提高了60個百分點,“幸福指數(shù)”下降了80個百分點。

下個學期,小明終于收獲了語文98分,數(shù)學99分的好成績。

然而,不是只有小明一個人在戰(zhàn)斗。

在小明暗中下勁,成績提高的同時,其他同學和家長也在各顯神通,成績也都水漲船高。

結果,小明的總成績排名還是在班級后列。

看似小明和全家付出了更多的努力,可這些努力完全“無用”。

只是,小明和全家卻不敢停止無謂的努力,因為只要一旦停下來,就是一落千丈的失敗。在大家都開足馬力進行對抗的僵局下,誰先停止對抗,誰就先遭遇淘汰出局。

負和博弈僵局的詭異就是:明明知道這樣干是互相傷害,但誰也無法停止互相傷害的升級。因為在“納什均衡”局面下,率先改變博弈策略的游戲參與者,將率先被游戲規(guī)則傷害。所以,堅持傷害對方同時也傷害自己(即損人同時也損己。)反而是唯一的最佳選擇。

結果:當所有學生的分數(shù)都日益趨近滿分時,分數(shù)本身陷入了日益嚴重的“通貨膨脹”之中。90多分在過去是不折不扣的優(yōu)等生,現(xiàn)在則淪為如假包換的學困生。學生、老師、家長之間的學習競賽不斷向極限逼近,最終的競爭目標只有一個:獲得滿分。

只是誰也不知道,在奔向滿分的路上,會催生多少慘烈的人間悲劇。

圖片來源:《真實成長》紀錄片

2

一個高考作文題

某年的高考作文題。

這幅漫畫,可以有許多解讀。

比如家長的對學生成績的閾值不同,是看分數(shù)還是看進步,是用賞識還是用懲罰,是片面唯成績還是全面看發(fā)展等等……

考100分,獎勵一個吻,考98分,下降了2分,招來一巴掌。98分和100分的差別有多大?

考55分,懲罰一巴掌,考61分,增長了6分,換來一個吻,61分比55分似乎產(chǎn)生了質(zhì)變。

有好事者將此圖惡搞了一把,倒也饒有興趣,如下:

可謂荒誕之中的真實。

小學時候,功課容易,常考100分,爸媽常表揚,自信心爆棚;

初中時候,功課難度上升,考了98分,爸媽說成績下降了,不如小學了(其實名次可能未必下降),常批評,于是厭學;

高中成績直線下降,繼續(xù)受老師父母各種批評,繼續(xù)深度厭學;

上大學了,父母忽然不要求學習成績了,60分萬歲。

最終,學習終于傷害了學習本身。

結論:學習功利化,學習將不可持續(xù),唯學習反而喪失了后續(xù)學習能力和意愿,可謂“學習的異化”。當人們被自己創(chuàng)造的對象所反噬時,世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“異化”。

3

從遺忘曲線到過度學習

根據(jù)德國記憶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,及時且適當?shù)某繉W習,對鞏固學習成績意義重大。

如上圖,知識的留存度(反面即“遺忘度”)與時間密切相關。遺忘的高峰是在結束學習的24小時內(nèi),尤其是9個小時內(nèi),在學習結束的2天以后,遺忘的速度顯著變慢。

啟示:及時復習十分重要,復習的最佳時段有兩個。其一是剛結束學習的一個小時以內(nèi),此時是遺忘的高峰,因此在每節(jié)課的下課時,是鞏固記憶、克服遺忘的黃金期。其二是在48小時內(nèi)對知識進行二次鞏固,最好選擇在當天晚上或第二天早上。

艾賓浩斯還有另外一個“過度學習”理論。

適度學習:恰恰能掌握知識后,即停止學習,其知識保持度從第四天開始急劇下降。

過度學習:在掌握知識后,繼續(xù)增加50%的學習量,其知識保持量顯著優(yōu)于“適度學習”組。

超度學習:在掌握知識后,繼續(xù)增加100%的學習量,其知識保持量在4天后和“過度學習”組對比,并無顯著優(yōu)勢。

“過度學習”主要含義是一個人要掌握所學的知識,不能僅僅滿足于“掌握”“熟練”,而是要在“掌握”以后繼續(xù)進行反復超量練習,才能得到更好的鞏固。也就說對于必須牢記的基礎知識,可以而且必須進行適當?shù)倪^度學習。

當然,“過度學習”,不是毫無限度的“超度學習”。一般認為在一定范圍內(nèi),過度學習是必須的,超過了一定限度,就是很不經(jīng)濟的,甚至可能適得其反。

因為過度學習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。一般說來,學習程度以150%為佳,其綜合效應也最大。超過150%,會因學習疲勞而發(fā)生“報酬遞減”現(xiàn)象,學習的效果就會逐漸下降甚至停滯現(xiàn)象。尤為嚴重的是,學習者可能會因機械重復、身心疲勞等因素出現(xiàn)厭學現(xiàn)象。

4

當前學校教育的“超度學習”

當下中國基礎教育,在應試體制的威力下,不斷迭代升級,已經(jīng)遠遠越過了“過度學習”區(qū)間,早已進入了“超度學習”的領域。

基本癥狀如下:

學習目標看,片面追求高分,分數(shù)成為唯一的教學目標,見分不見人;

學習內(nèi)容看,德智體美勞簡化為智育,智育簡化為知識,知識簡化為訓練,訓練簡化為刷題。刷題主導學習的全過程,學生在學校只做題不做事,更不做人;

學習過程看,學習方法極度同質(zhì)化,不外乎提前學習、超綱學習、反復復習、糾錯重復??芍^千校一面,千篇一律;

學習體驗看,只考察成績排名,不考核師生感受。學習任務沉重且無趣,催生大量厭學人群,功能和體驗雙輸。

教育成本看,學習投入的時間成本、精力成本、經(jīng)濟成本、親情成本越來越高,不少家庭甚至處于崩潰的邊緣,可以說已嚴重危及和諧社會的創(chuàng)建。

學習主體看,學生個體競爭升級為家庭對抗,爸爸養(yǎng)家掙學費,媽媽負責陪寫作業(yè),爺爺奶媽負責后勤,其他親戚朋友也友情支援,堪稱全家總動員。

如此以來,“學習”距離真正的學習越來越遠,學習的本意是讓學習者擁有知識、增長智慧,現(xiàn)在卻炮制大量只會刷題的知識文盲,距離學習的“初心”可謂漸行漸遠。學習在“超度學習”中走到了自己的反面,完成了“學習的異化”。

圖片來源:《真實成長》紀錄片

5

“超度學習”的“七宗罪”

1、邊際效益遞減。

過分的超度學習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“邊際效益遞減”。

一般來說,以中高考試題而言(以百分制為例):

學生考60-70分,只能算是“入門”水平;

能考70分,可以算是對基本技能的“掌握”;

達到80分,則可以認為進入了“熟練”區(qū)間;

考到85分-95分,可以說是“優(yōu)秀”的層次了。

再追求95分以上,甚至逼近滿分,從掌握知識的角度看,既沒必要,也沒意義。

從60分考到80分,學生獲的的收益極大,投入收益比很高,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從“入門”進入了“熟練”階段;從80分考到90分,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將會倍增;而從90分再逼近100分,此時考察的已不再是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水平差異,而是學生重復訓練導致的細微差別。

此階段每增長1分,都要進行無數(shù)次機械單調(diào)的重復訓練,此時的學習投入趨于無限大,而學習收益趨于無限小。表面看是培養(yǎng)所謂“細心”“完美”“卓越”精神,實際從學習本身的規(guī)律來說,不如說是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。

圖片來源:BBC紀錄片《學?;Q》

2、忽視學生個體差別。

“超度學習”加上單一的分數(shù)評價體制,對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效果。惡果之一就是用用一把尺子反復衡量不同的學生,拉大了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,越是在高年級,表現(xiàn)的越是顯著。

其一、從思維類型來看,對于循規(guī)蹈矩,比較細心的學生來說,“超度學習”帶來的學習傷害可能不算太嚴重,而對于比較自由,喜愛發(fā)散思維學生來說,“超度學習”帶來的可能是災難性后果。

其二、從學習能力來看,對于優(yōu)秀生來說,由于刷題速度快,需要反復糾錯和完成懲罰性重寫的作業(yè)少,還可能保有一部分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,他們受“超度學習”的沖擊相對較??;而對于中下等學生來說,題目錯的多,被返工的作業(yè)多,需要超量學習的任務反而比優(yōu)秀生更多,結果導致這部分本應該“減負”的學生,其學習負擔反而遠遠大于優(yōu)秀生,自主學習的機會等于零。超量的學習任務要么催生低質(zhì)量的糊弄和作弊,要么就是導致嚴重的厭學和棄學。

圖片來源:BBC紀錄片《學?;Q》

3、單向淘汰現(xiàn)象

高智商考生拼不過細心型考生;擅長數(shù)理思維的男生輸給擅長記憶語言的女生。

越是高智商的學生,對單調(diào)低水平、重復性學習的耐受度越低。加之新高考方案3+3中選修物理人數(shù)下降,選考科目的錄取權重下降,語文、英語這種區(qū)分度不大的學科權重日益提升,而語文、英語的應試模式更加注重長期的積累和細心的閱讀,這些因素疊加,可能進一步加重學習的“超量單調(diào)性重復”。

一個顯著的現(xiàn)象:在中考和高考中,女生越來越占據(jù)顯著優(yōu)勢。這可能和當下中小學“超量學習”模式下,女生因其細心、認真、耐受度高,更能在重復性訓練競爭中勝出有關。

數(shù)字:1999-2008年間,高考狀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.2%下降至39.7%,其中,文科狀元的男生比例由47.1%降至17.9%,理科狀元的男生比例由86.1%下降至60.0%。

這種單向淘汰,對于人才的長遠培養(yǎng)來說,顯然構成潛在的消極影響。

4、過高的教育成本

“超量”學習投入了過高的教育成本,同時也喪失了越來越高的“機會成本”。一方面學生在超量的學習中投入了越來越多的時間、精力和金錢,而從學習中獲取的收益則相對減少。如果將因超量學習損失的機會成本考慮進去,學習越來越成為得不償失的一門投資。

比如:過度的“超量學習”的不必要學習時間,

可以用于發(fā)展興趣愛好,培養(yǎng)一項特長;

可以用來閱讀課外經(jīng)典,拓展知識視野;

可以用來參加社會實踐,培養(yǎng)動手能力;

可以用來旅行、游學,在學校之外學習;

可以用來鍛煉身體,參加各種體育社團;

……

誰能說這些學習分收益會比多刷幾道題的的收益小呢?

可嘆的是,為了短期牟利,這些滋養(yǎng)人生的“真學習”“終身學習”被功利化的“偽學習”“功利學習”所吞沒。而所謂的“功利學習”可能最終既不能收獲“學習”也不能收割“功利”。

甚至什么都可以不做,只需要閑暇就好。

正如哲學家皮珀所言:閑暇,是心靈的拯救,是文化的基礎和源頭,許多偉大真知灼見的獲得,往往正是處在閑暇之時。

如果沒有閑暇,很難想象古代雅典會出現(xiàn)蘇格拉底、柏拉圖、索??死账?、阿基米德等燦若群星的偉大先賢;如果作業(yè)太多,無暇深思熟慮,估計東方的老子、孔子、莊周、釋迦牟尼也會銷聲匿跡。

剝奪了閑暇,就是扼殺了自由,沒有了自由,談何思考?

5、扼殺學生的創(chuàng)造性

如前文,通過適度的“過度學習”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(tǒng)的鞏固和復習,是提升和形成系統(tǒng)性知識的重要途徑,所以,復習必然是學習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。

“溫故而知新”,當然是對的。

但如果是反復“溫故”,長期不“知新”,就又走到了另一個階段。

當下超量學習的一個顯著特征是:反復進行舊知識的重復訓練,即過度復習和過度訓練。從來沒有任何國家的學校像中國的基礎教育這樣,有這么長時間的復習時間。小學六年,其中六年級一年,基本全部在復習;初中三年,大多學校初三年級全年都是在復習舊知識,部分所謂的重點中學在一年半就學完了初中全部內(nèi)容,剩余一半時間進行反復的復習和訓練;至于高中階段,更是變本加厲。

愛因斯坦曾經(jīng)歷過一次必要的考試復習,復習完了之后,他好幾個月都沒緩過勁來,都不能進入正常的學習。

中國學生用在復習上的時間是最長的,所以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在世界上也是相對扎實的,但中國學生的創(chuàng)造性思維卻不敢恭維。????????

一個顯著的例子是: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在托福、SAT、雅思考試中,成績之高每每讓西方國家的考官瞠目結舌,但憑借超高得分進入歐美名校的中國學生,在后續(xù)學業(yè)和職場中的表現(xiàn),和其入學成績相比,并無顯著壓倒性優(yōu)勢。反倒是美國本土的華裔學生在大學中成績更勝一籌。即便是以基礎教育糟糕著稱的印度裔學生,在進入歐美后,其學業(yè)和職業(yè)發(fā)展,似乎并不弱于華裔學生。眾所周知的是,在世界五百強公司中,印度裔高管數(shù)量顯著多于華裔。

6、學習內(nèi)容狹窄

“超度學習”的另一個惡果是,學生的學習內(nèi)容過度狹窄。過分進行純粹的知識學習,而純粹的知識學習又簡化為課內(nèi)知識,課內(nèi)知識又簡化為考試科目的知識,考試科目的知識又簡化為“十年高考分類解析”或“五年高考,三年模擬”。

很簡單,不考試的功課,就不學;和升學無關的科目,就不開。

在不少學校,并不落實國家的法定課程。有一次,我看到某小學的課表上有《公民道德》課,問孩子上的什么內(nèi)容,孩子回答:就是語文課,有時是數(shù)學課。

至于體育,在中招列為考試科目后,才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,當然又是過分的變態(tài)重視。不少學生在初三直接把膝蓋給練廢了。筆者所教高中學生,有兩位同學在中招體育考試后的一年中竟然無法跑步。當然,到了高中,體育又不是高考科目了,馬上又成了被遺忘的角落。某些高中直接把體育減少到一節(jié),到高三干脆直接取消。至于音樂、美術什么的“無用”課程,更是連想都不用想。

有位家長告訴我,她在小學體育課上學會了滑旱冰,在初中美術課上學會了做針線手工??勺约旱暮⒆釉隗w育課上只學習了跑步和投實心球,在美術課上只是看了幾張老師播放的PPT。

實用主義到了無可救藥,功利主義到了肆無忌憚。

如此培養(yǎng)的“人才”,距離“全面發(fā)展”有多遙遠?

7、“厭學”現(xiàn)象越來越嚴重

“超度”學習的最大惡果可能是對“學習”這件事情本身的傷害。即,學習者在透支了過度的體力和精力后,喪失了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。在通過學習進入了高校和進入社會后,放棄了終身學習和持續(xù)學習的意愿,這才是最長遠的傷害。

數(shù)據(jù)顯示:我國有46%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,33%的學生對學習表現(xiàn)出明顯的厭惡,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(tài)度的僅有11%。

筆者曾和某高三同學聊天,我問她:你喜歡學習嗎?她毫不猶豫的回答說:不喜歡!然后又補了一句:我們班的人都不喜歡。

到底學校、老師、父母做了些什么,讓60多個花季的孩子們無一喜歡“學習”?究竟是孩子們出了問題,還是學校和教育有了“毛病”?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?

在經(jīng)過了漫長的十二年學習后,我們成功地摧毀了“學習”。

6

病灶:均值與方差

清華大學錢穎一教授曾用“均值”和“方差”來分析中國教育的特征。均值是衡量一個隨機變量的平均水平,而方差是衡量一個隨機變量偏離平均數(shù)的離散程度。

錢教授認為,在知識水平上,中國教育培養(yǎng)的人才呈現(xiàn)出“高均值”、“低方差”,即中國學生的平均知識水平較高,但兩端的人才,即特別卓越的杰出人才少,水平特別爛的廢人也少。清華大學前任副校長,現(xiàn)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施一公也有類似觀點,他曾說,清華大學畢業(yè)生的平均水平不低于麻省理工,但要只看各專業(yè)的前五名學生的專業(yè)水平,就顯著不如麻省理工了。

錢穎一教授又指出,與知識水平不同的是,中國學生在人格素養(yǎng)和價值觀方面,呈現(xiàn)出來的特征則是“低均值”“高方差”。即學生的道德素養(yǎng)平均值較低,素養(yǎng)方差又大,很多高學歷的人恰恰又是低素養(yǎng)和低道德水平。最近名校里屢屢曝出的丑聞,恰恰就是一個例證:高文化水平和低道德水平可能恰好同時集中在某些人身上。

兩位教授也均認為,中國學生呈現(xiàn)出來的上述特點,和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模式有高度的相關性。

這也許能解釋以下問題:為何我國基礎教育水平并不低,卻在國際上創(chuàng)新人才和頂尖人才并不突出;為何我國數(shù)理化奧賽成績在國際領先,而在核心技術領域卻缺乏自主創(chuàng)新的突破;為何經(jīng)濟建設成就舉世矚目,而頂尖人才的培養(yǎng)上,北大清華還不如西南聯(lián)大;為何知識分子扎堆的地方,道德水平卻不敢恭維。這也許是“錢學森之問”的一個解答。

集中來看,中國教育目前亟待解決的病灶就是:由于過度單一應試體制導致的“超度”“超窄”學習,導致中國教育既缺乏培養(yǎng)一批頂尖創(chuàng)新人才的環(huán)境,又缺乏培養(yǎng)大批合格職業(yè)工匠的體制,更偏離了全面育人培養(yǎng)合格公民的教育初心。

7

出路:分類、分流和分層

是什么導致了慘烈且愚蠢的“超度學習”?

萬般皆下品的科舉傳統(tǒng)、階層固化和下滑的身份焦慮、有限供給的優(yōu)質(zhì)教育資源、應試評價的公立學校、煽風點火的補習機構、追求業(yè)績的學校老師、隨波逐流的無奈家長、添油加醋的無良媒體……

體制僵化,競爭激烈,資源有限,似乎短期內(nèi)無解。

緩解惡性競爭的“超度學習”,可以從學校分類,學生分流和學習分層做起。

義務教育階段,尤其小學階段,應該突出學校的公辦性質(zhì)。

中學階段,尤其是高中階段,應該推進學校辦學的多樣化。這一點,可以向韓國和德國學習。中學可以劃分精英中學(針對頂尖學生,尤其是奧賽學生),重點中學,普通中學,國際學校,職業(yè)中學,工業(yè)中學等。從初中階段,就引導學生培養(yǎng)自己興趣愛好,清華的歸清華,藍翔的歸藍翔。同時,各類學校之間可以建立學生的互聯(lián)互通機制,允許學生調(diào)換學習路徑。如此以來,可使過獨木橋的學生數(shù)量適當減少。

大學階段,繼續(xù)改革高考錄取模式,逐漸建立綜合評價的多維度錄取模式,從過分強調(diào)卷面考試分數(shù)的錄取模式向多元錄取模式改革,進一步增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權限。從瓶頸處遏制愈演愈烈的‘過度單一應試’模式。

更重要的是,要消解學校的體制霸權,創(chuàng)造更多的機會推進“非學?;薄胺强荚嚮苯逃o予學生在家學習,自主學習的選擇機會。方興未艾的網(wǎng)絡教育,慕課平臺都是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時代獲取知識的通道,只要學生通過了合格性測試,一樣應被授予相應學位,享受相應就職待遇。

楊東平教授說:在學習化社會、網(wǎng)絡時代的新視野中,把教育從學校解放出來,把學習從學校解放出來,把人從學校解放出來,不僅具有思想解放的理論意義,而且極具指導行動的操作性價值。

在互聯(lián)網(wǎng)和人工智能狂飆突進的時代,未來和人們競爭的可能不是人類。掌握多少具體知識,將未必是敲響未來時代敲門磚。至少學校教育和應試模式的霸權是到了該退出的時候。

如果學生僅僅是為了“高分”而學習,他可能最后連“高分”也無法獲取?!叭》ê跎希瑑H得其中,取法其中,僅得其下”。偉大的目標,才能產(chǎn)生偉大的動力,功利的分數(shù),無法支撐人生的遠行。

古往今來,還沒有任何一位偉大人物是為了考高分而成就偉大的。

盧梭說:“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,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?!?/strong>

教育是現(xiàn)代社會最大的意識形態(tài)。

本文授權轉載自:隱蔽的歷史

關鍵詞:
24小時熱點 精彩推薦
資訊新聞
?